走向自信
——学习体会
网信中心直属支部书记 郑高华
2019.1.11
(一)
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指出: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,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,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,是党和人民九十多年奋斗、创造、积累的根本成就,必须倍加珍惜、始终坚持、不断发展;全党要坚定这样的道路自信、理论自信、制度自信! 这是对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精神状态的新要求——要“自信”。
习近平同志在庆祝中国成立95周年大会上明确提出:中国人“坚持不忘初心、继续前进”,就要坚持“四个自信”即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、理论自信、制度自信、文化自信”。他还强调指出,“文化自信,是更基础、更广泛、更深厚的自信”。
坚持“四个自信”,是不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的内在动力,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根本保障。“道路问题是最根本的问题”,只有坚持道路自信,才能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路径的科学。科学的理论来源于伟大的实践,又是行动的指南,只有坚持理论自信,才能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指导思想的正确。“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、全局性、稳定性和长期性”,“关系到党和国家是否改变颜色”,只有坚持制度自信,才能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的完善。文化是民族的血脉,是人民的精神家园,只有坚持文化自信,才能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进步。
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、理论自信、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是一个有机整体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途径,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,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保障,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精神力量,它们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。
(二)
自1840年鸦片战争,中华民族陷入了殖民地半殖民地的境地,中华民族丧失了国格、中国人丧失了人格,被称为“东亚病夫”。俄国十月革命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主义,“五四运动”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。马克思主义立足于“实践”这一理论基石,深刻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,指出人民群众才是历史的创造者,并给我们描绘了人类社会的美好愿景“共产主义”。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、先进性,让我们的革命先辈看到了希望和曙光,他们按照马克思主义学说组建了自己的政党“中国共产党”,并在白色恐怖的年代坚定信心“星星之火可以燎原”。历史和实践已经证明,只有马克思主义、只有中国共产党,才能救中国;人民信赖马克思主义、信赖中国共产党。
新中国成立后,我国进行了社会主义建设的艰辛探索,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,也经历了严重的挫折。总结经验教训,就是没有很好的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,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是教条主义、本本主义。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,党中央适时进行了拨乱反正,开展了检验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。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,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、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,决定把全党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。党的“十二大”提出了走自己的路,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。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,通过了《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》。然而,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,面临当时复杂的国际环境,特别是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,人们的思想陷入混乱和迷茫,更有甚者一度迷信西方的制度而对我国社会制度产生怀疑,其集中表征就是1989年那一场风波。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,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,扫清了人们思想认识上的迷雾,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。邓小平同志指出每个国家、每个民族都有选择自己发展道路、发展模式的权力,去掉了“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”中的“有”字,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和本质——“实事求是”。在邓小平理论的正确指导下,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进入了一个正确方向的快车道,建设了中国特色的政治、经济、社会、文化和生态,并不断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,形成了“三个代表”重要思想、科学发展观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。中国的面貌、中华民族的面貌、中国人民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,由站起来、富起来,走向强起来!
(三)
“四个自信”源于指导思想的科学性、先进性。我国坚持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,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。马克思主义立足于“实践”这一理论基石,站在人民的立场,坚持唯物辩证的世界观和方法论,深刻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,是我们行动的指南。
“四个自信”源于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和伟大实践,体现了对我国国情的深刻把握、对民族命运的理性思考、对人民福祉的责任担当,改革开放40年来特别是近10年来的发展进步、伟大成就,让我们增强了这种自信。
- 上一篇:党支部开展"以查正风"...
- 下一篇:习近平这样要求党员与...